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快速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失衡,社会意识也复杂多样。加之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公民的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伸张和回应,这必然导致多元价值的冲突,加剧了社会风险。因此,要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就必须积极探索公民政治参与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拓展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
第一,扩展参与主体范围。公民的政治参与既包括个体参与,也包括群体参与。公民有组织地进行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公民参加非政府组织,是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公民藉以非政府组织为中介来表达利益诉求,比势单力薄的个人行为更有力量,也更有可能影响政治过程。另一方面,组织化的公民参与形式,有助于公民更加理性、清晰、有序地表达自身的意愿和主张,从而缓解政府重复面对单个公民诉求的繁复状况。
第二,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多样化的民主参与渠道,能够增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联系,使公民意见及时迅速地进入政策议程,是公众对政府产生认同和信赖的有效途径。一是关键公众接触。这种参与形式的优势在于政策咨询的针对性强,公民参与的目的十分明确,并且由于参与范围仅限于关键公众,因而涉及的人员较少,具有沟通高效、操作灵活的特点。二是民意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等方法,就某个或某些政策议题,对一定范围内的公众进行广泛接触,并了解其意见建议和态度倾向的社会调查方法。由于采用了抽样和统计等科学方法,因此民意调查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公民对政府政策、行为和绩效能力的总体评价,以及对政府未来发展方向的要求和期待,从而成为政府进行自身建设的方向标。三是社会听证。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之前,有必要面向社会公众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相关利益群体的不同意见,并邀请专家学者一同进行对抗辩论,经过充分博弈后,对政策进行修正与完善,甚至可以做出取消不合理政策的决定。社会听证制度通过双向交流的对话协商机制,确保参与各方平等的发出声音,是一种公民代表深度参与政治过程的方式,是实现政府决策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
第三,搭建网络参与平台。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全方位渗透,网络的政治参与功能也逐渐显现。由于网络所特有的开放、虚拟、互动、去中心化的特性,因此处于不同社会阶层,持有不同政见的群体,都可以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中平等、自由地表达政治见解。例如,人民网强国论坛推出的“E政广场”栏目,就是一个模拟委员提案方式,向中央各部委办及地方政府提交意见和建议的网络互动专区。2013年两会前,“E政广场”把公开征集到的1400多条建议整理后报送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将这些网友提案作为参阅线索放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办公平台上,每个委员凭账号可以看到相关内容。目前该栏目已连续三年为两会汇集民意,使网络参政议政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作者:中共济南市历下区委党校 王官喆)
讯息来源:人民网(http://sd.people.com.cn/n/2013/1203/c219087-2006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