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覆盖,根据规划今年上半年,将推动部属建立统一信用信息平台逐步拿入工商、税收、金融、交通违章等信息,建立以公民身份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代码制度开展国家层面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12年8月17日,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预防腐败局、证监会等十三家中央部门共同举办的“中国诚信法治保障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出席论坛并讲话,参加论坛的领导有: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训秋,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翼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中国法学副会长李清林,最高院审委会专职委员贺荣,国家工商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玉亭,国家预防腐败局长崔海容,国家政监会副主席姚刚,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胡忠,秘书长林中梁,中治办、综治一室主任陈小军。
参加本次论坛的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地方代表专家学者、中国法学会机关和有关事业单位的有关领导及中央主要媒体记者等200多人参加了论坛。
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论坛,时隔2年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就摆上了日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覆盖根据规划2014年上半年将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管理、税收缴费、交通违章、社会保险等信息建立,以公民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代码制度,开展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社会信用全覆盖。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在“中国诚信法治保障论坛”上指出“诚信是立人之本,是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诚信体系建设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道德基础。但是在经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诚信问题日显凸出,推进社会诚信信用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传统文明讲的是“仁、义、礼、智、信、孝、悌”“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商无信不兴”、“政无信不廉”。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制度下。诚信是现代社会的根基,诚信的缺失直接的危害就是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建立。危害他人自私自利的行为就会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如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现象屡禁不止就是其体现。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稳定、社会安宁都将受到严重影响,社会运行成本和风险将大大的增加。总之没有诚信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是文明的现代化社会,我国社会的现代化经济转型必须建立社会诚信信用体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诚信观念。
社会诚信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从国家层面打破地方和区域部门之间的限制,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家层面统一的诚信信用信息平台。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训秋同志在论坛上指出“依法治国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要破解社会体系诚信信用体系难题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诚信法制保障”确保诚信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法所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落实。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个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二是打破框框和区域部门之间的限制,三加强领导监督和指导,四要加强考核建立标准评价体系,确保社会信用体系,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陈翼平同志讲的更具体他指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问题不仅是影响经济转型期,经济建设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前提。要重点研究。尽快制定基础性法律法规,要把诚信信用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理论化、规范化上升到制度和法律。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重要社会组织、志愿团体、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在诚信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诚信信用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这关乎经济社会道德回归,能否公开透明的态度取信于民、能否约束权利行驶,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
不诚信表现为“商业信用、商品信用、金融信用、产品信用”缺失。假冒伪劣、虚假广告泛滥成灾,不仅仅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严重的危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政务领域一些地方政府不守信政策出尔反尔、政令不行与民争利,一些官员不诚实急功近利搞假大空、虚拟浮夸欺骗百姓,甚至是滥用职权贪污腐化严重的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扭曲了社会和人际关系,甚至使社会陷入怀疑一切、一切怀疑的局面,对社会和谐有序的运行造成了极大伤害。
社会诚信缺失使得一些市场主体,不注重提供的服务质量,让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也使得一些人对于自己违法失信行为漠不关心。诚信缺失的危害已经渗透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环节,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机体的癌变。
当今社会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以“诚信为根本”、“仁爱为核心”、“仁慈为原则”。以诚信为根本主张“言必信诚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道义为人生的行为准则。追求正道仁义,讲舍生取义,在博爱、平等、民主问题上当代学者多以为“博爱”为西方之发明,其实中华文明早已把“仁爱、博爱”提高到极端重要的位置上,儒家学说就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内圣外王倡导王道仁政,仅对霸道攻伐,墨家强调“博爱”平等提出兼爱论思想。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上讲求仁慈的,原则即以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开展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社会信用全面覆盖,经济社会要确保良性运行,市场经济要激发市场有序竞争。人们要实现舒适安定的生活,要更加呼吁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整合现有征信平台开发新信息系统实现各主体信用的国家权威认证。让无信者真正立不起来,也让善良的人们远离时刻担忧被骗的惶恐不安。(如网络诈骗、电信诈骗)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覆盖,会让未来个人生活或企业运行中的任意信用污点都有可能成为制约个人或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必须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大家共同努力,中国的社会诚信体系才能塑造起来。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是建立信用记录、合理使用信用记录。形成鼓励守信,惩戒失信机制和制度信用体系建设,它涵盖了经济社会活动的各类主体,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
目前我国银行、工商、税务、海关等都分头建立了相关信息平台,但相互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从国家层面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实现社会信用全覆盖体系建设就是要打破地方和部门限制,使每一个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凭唯一的信用代码各项信用信息的整合评估、查询、公示和奖惩机制实现联动,意味着集信用信息、信息组织信用制度,信用机制,融为一体的信用平台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就可以对社会经济活动中试图“背信弃义”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对已经发生背信弃义的行为,进行公示追惩或矫正。由此构造守信的激励机制,和背信弃义的压力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环境与信用氛围。总之一个没有诚信信用的社会,就不会是一个文明的现代化社会。所以必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信用观念,人类经济社会才能和谐良性健康的发展。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业无信不旺”、“政无信不廉”,这是中国古人对诚信价值高度之概括。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和种种因素的影响,当下中国的社会道德诚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来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活动中,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顶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很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当然各个市场经济国家的信用体系的模式也不一样。如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市场主导模式或民营模式”以较为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基础。重视信用中介机构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组织保障,中介机构发达信用管理规范可以为我们提供信用体系制度化方面的借鉴。新加坡、台湾地区是以传统人伦信用到区域信用和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可以为我国提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借鉴。如德国、瑞士以其完善的信用机制吸纳世界各国金融的巨额资金可以为我们提供市场经济转型后的行业信用和专业领域信用建设方面的经验。而我国目前已有的诚信系统主要还是依靠红头文件进行调整,并没有任何法律性文件予以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所以要打造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和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有序推进、逐步实施、大力宣传”打破地区和部门之间的限制,充分整合集信用信息、信息组织、信用制度、信用机制、信用公示、奖惩机制实现联动信息共享,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形成我国整个社会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诚信氛围,我们必将迎来诚信价值的回归将我国建设成一个更加文明、富强、诚信、和谐,和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伟大中国梦,民族复兴世界和谐和平统一美丽的大中华。
讯息来源:中国政府创新与管理研究中心(http://www.gimrc.org/current-events/3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