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基地首页

姜晓萍:社会治理不应以风险控制为基础

11月30日,“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四川省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姜晓萍教授做主题发言。会议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凯风研究院政治发展研究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办,凤凰网大学问作为特邀媒体参与全程报道。

姜晓萍认为社会治理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而不是以风险控制和维护稳定为基础,“风险控制其实只能做到灭火作用,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是要让老百姓不上火,怎么才能不上火?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就不上火,这就需要构筑一道保障,一个能生存发展的底线。”姜晓萍还指出,社会治理只有政府依法行政是不行的,还要做到公民依法办事,怎么推动中国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树立社会行为规范至关重要。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从治理现代化角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从管制到治理

首先谈一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构成要素。我认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指的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的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的组织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才是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根据这一概念进行提炼,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群众的权利为核心。国家对于社会治理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管理社会到社会管理再到十八大提出改善保障民生和创新管理的社会建设,把中心放到社会建设,再到三中全会直接谈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这其实也代表着中国关于社会治理由管制逐渐走向治理的认识变化。

我依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做了一个五千多份的调查,关于基层干部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我问他们认为的社会管理创新是什么,是应该以群众权利保障为核心,还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多数人都是选择以风险控制、社会稳定为核心。有些地方搞截访其实也是体现出维稳大于维权的诉求,而这一次的三中全会在谈到社会治理体制时非常强调群众权利的保障,应该是以此为核心的。

第二,以多元组织为核心,关于这方面今天大家谈得了很多。

第三,社会治理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为什么我没有说以风险控制为基础,而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风险控制其实只能做到灭火作用,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是要让老百姓不上火,怎么才能不上火?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就不上火,这就需要构筑一道保障,一个能生存发展的底线,也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因此,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应该以公共服务为基础。

第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要以社会质量为关键,要强调人的尊严、公民权、民主、社会公平和社会团结,尤其是在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等。社会治理的目标是要实现和谐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应该包括,第一,要体现公众需求导向,也就是尊重群众,是民意问题。为什么我们总说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却不买账?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的说法,管理者喜欢用“爱你没商量”的方式来提供服务,做的也是好事,但由于对被需求的不了解,没有针对性,往往就会让老百姓哀叹,“想说爱你不容易”,费力不讨好,所以需求导向的治理模式至关重要。

第二,社会治理要以社会事业为基础,比如就业、教育、社保和医疗等,此次三中全会也重点谈到这些问题。

第三,以社会组织为重点。在社会组织的发育中,我们强调了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也强调了对社会组织的孵化,但是我越来越发现,对社会组织的规范是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群众不相信一些慈善组织,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问题。

第四,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核心,也就是多元治理格局,以及群众权利的保障机制。

社会治理也是倒逼的过程

现在最流行的词汇叫“倒逼”,社会治理其实也是一个倒逼的过程。一是由国家走向民富;二是政府转型的需求;三是由管制走向治理;四是由冲突走向和解。那么,冲突和解过程中社会治理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牛文元教授曾经提出过社会燃烧理论,社会燃烧就像自然界的燃烧,需要物质、适合的自然条件等,我们也可以用这一框架分析社会的燃烧。我们现在担心的社会燃烧,一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另外一个就是人和人关系的不和谐,而这又与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诚信体系以及政府公信力等有密切关系,而助燃的就是媒体误导、谣言传播、非理性心理等。我最近看到的一份调查谈到,45%的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这就必然会产生一种社会抗争。负面心理再加上社会不公平,就很容易出现谣言的传播,就是因为没有诚信,没有安全感,形成一种利他性谣言传播,会成为社会燃烧的助燃器,而点火的温度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一个小的突发性事件。这些都是容易导致社会燃烧的,所以必须通过社会治理来完成。

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可以从这五个方面。

第一,构建社会规范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社会治理只有政府依法行政是不行的,还要做到公民依法办事,怎么推动中国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树立社会行为规范至关重要。

第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借助我们的一个课题,在全国做了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公民需求调查,我们可能会认为在公民需求中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就业住房,但是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环境安全。没有公共服务均等化,没有社会福利的底线,人们不可能有安全感。

第三,构建社会力量的支持体系,激发社会活力。

第四,构建城乡新型社区治理体制,推动社区认同走向社会认同,没有社区的认同谈不上社会认同。国家现在正在推统筹城乡发展,出现大量与原有社区完全不一样的新型社区,新型社区的治理非常重要。直接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治理化问题是很难的,通过社区治理体制确实是一个现实路径。

第五,构建社会风险的预警和应对体系来维护公共安全。人没有安全感是谈不上幸福感的,天天都有抢劫案发生哪来的幸福感。此次三中全会在公共安全中涉及到食品安全,工程安全和社会治安。在香港一些地方都在做社会发展指数,南京和北京做过,后来停了,包括社会心态的监测等,可能在社会风险预警中也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讯息来源: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exclusive/lecture/special/zhiliyantao/content-5/detail_2013_12/02/31717397_0.shtml

    Copyright 2010-2013 http://www.scusds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楼211 邮编:610064

    电子邮箱:spasdsr@126.com 联系电话:18088366661

    蜀ICP备:12346777号-1号 技术支持:爱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