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治理基本的命题和现代化的要义来看,所谓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说就是追求一种多元、多样的合作共治的理想境界。人类治理的最高境界,大同世界的境界,可能就是这样。如何达到这个过程呢?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解决“一”和“多”的关系将成为重点之一。我们曾经长期实施一元化治理模式,一元化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不合适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搞多元化,那么就需在一元和多元之间寻找一个中间地带,争取“一”和“多”的统一,共同的追求一种理想状态。
我们坚持的“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党的领导,这个“一”是不能变的,但是这种领导肯定不是一元化的领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表现在治理上,有这样一个逻辑的统一性。在经济治理领域上,十三大已经明确,要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就是斩断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手。因此,我们探索出来的政治治理的逻辑,也要符合经济治理的逻辑。通过依法治国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民主、法治,这是我们配置政治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的作用。
我们发现标准化的逻辑统一性在社会治理原则中表现为党的领导、政府的指导。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规范指导社会组织,以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成员,从而斩断政府直接干预的手,这就与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治理规律统一起来。这样就解决了“一”和“多”的逻辑统一性,也是我们各项改革应该遵循的逻辑统一性。
标准就是要让不同的做法变成一个统一的做法。在我们的标准化建设当中,这正好和我们治理改革的目标相符,即从绝对的、简单的一元化,变成了多元参与、多组织共同管理的格局,从而形成了一种逆向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在治理对象那里得到实现的,我们的标准化越是要追求统一性,就越是需要先让它有不同性。标准化建设中的差异性在三个方面体现:
第一个就是差异性的标准化,这为政府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治理现代化的动力。但是每个地方的地方政府的创新是不一样的;县级市的和区的,每个级别政府的创新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尊重这样的多元性。最近美国出了一本书,通过对美国政府十年的政府创新的案例进行研究,发现了近十年美国地方政府的创新和十年前有了很多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创新推动了不同的政策优先性排序的变化。这说明公民的诉求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政府的创新必须是要有差异性的,没有差异性简单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推动,可能越想推动越推不动。
第二个差异性是治理为官不为的重要属性。最近我国面临的为官不为的问题,有的领导说绩效考核能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为官不为屡见不鲜,为什么解决不了呢?如果只是局部地区为官不为,绩效考核完全可以解决,但如果为官不为扩大到整个地区,绩效考核就发挥不了作用。标准化也是这样,假设大家都认为这个县治理的好,但这个标准实际很难应用到其他地方,所以我们提出差异性管理。比如说八项规定,是对政治局委员的,有一些精神适用于所有的公务人员,但是不能说所有的公务人员都绝对的套用八项规定。八项规定是一个标准,但是针对不同级别官员也应该有差异性规定。但是现在没有这样的差异性,大家统统往一个方向指,然后等到出了大事之后,再一窝蜂的矫枉过正。
第三个差异性应该是我们改革的清醒剂,我们要推进改革,要有序地推进公共服务,但是不能急于求成。标准化建设也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搞了好几十年了,但是现在并没有一个对整个公共管理标准的认同,我们国家标准委也在做这个工作,但一定要尊重各地的意见。这是一种管理工具,管理工具具有差异性。
讯息来源: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