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最突出的亮点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这实际上总结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中国发展转型的基本理念,是一个综合全面的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可以看作是对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将是指导我们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是中国为全世界人类发展作出的一个贡献。
《建议》在提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时,除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以外,特别提到了我们要实现更加稳定的制度安排,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方面有重大进展,这其实是拓展了小康的内涵。我们要实现的小康社会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概念、社会概念,它同时也是一个治理的概念。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衣食不愁的小康社会,公共服务却很差,依法治国水平却很低。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水平要随着社会发展一起进步。因此《建议》特别提出了必须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五大发展中,首先就是创新发展。而且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生产技术的创新,而是贯穿在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中,要体现在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发展理念一个重大的观念转变。现在看来,创新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是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重心。
精细化治理是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着力点
《建议》中提出,为了更好的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一方面,我们前些年的改革虽然涉及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治理方面,但更多的是侧重于大的方向上宏观上的把控和认识;到了今天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已经了如指掌,怎么让这些政策落地,让其很好的引导发展,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分析。另一方面,当今的社会风险在不断增加,这对我们从宏观上的概念落实到具体行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从细微之处着手,努力降低整个社会系统的风险系数。
我们党为了更好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工作,第一,加强了从严治党的力度,在反腐廉政方面推出相关的措施和规定。像最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个党内法规的出台,其实是以往各种从严治党的条例的反馈和综合之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厘清了党政干部执政中需要遵循的规矩。这种以完整的制度建设去推动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第二,更加注重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即党具体制定的政策如何能回应公众所想。现在中国的特殊情况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公众的观念分化、利益多元。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怎么去把握百姓的需求,是共产党执政的民意基础,因此我们党一直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努力。
第三,提高执政的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更是要求科学执政,提高科学执政的水平。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到牢牢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依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而不是凭借自身的主观臆断处理事务。这其实对我们党政干部个人水平,对体制机制科学化合理化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好的体制机制,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党政干部,这样结合起来才能使执政水平大大提高。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