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史已经证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存在着天然的、内在的、有机的必然联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农业社会开始步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很快就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趋势,工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服务业孕育了蓬勃发展的潜力,工业和城市渴求农村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民也在不断呼唤和寻求得到城市及工业的支持,企盼从贫困的乡村和低效益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两者需求的共鸣使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之间显现了相互促进、相互吸引、更加密切的关系。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又推动农业现代化,他们之间的互动机制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所言:“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当一个国家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5%以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比例低于30%,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各国政府都会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开始从经济和行政的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因城乡和工农之间差距的拉大而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比如19世纪法国巴黎及时规划的“新城”模式,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和70年代初韩国的“新村运动”。西方老牌的发迖国家,用了一百年左右时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因为后发优势,用了四五十年都成功地实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农业的GDP比重下降到5%以下,农业劳动力占比一般都在3%左右,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城乡收入差距为1.5左右,日本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控制在0.86至0.97之间,大大低于我国的2.8至3之间,几乎看不到城乡之间的差别。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长期无法突破国际公认基尼系数0.4的红线。
习总书记在2015年4月3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既表明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失时机地作出了正确判断,也反映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一致要求尽快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分割的强烈愿望。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当年开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我国早在2002年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2015年又跃升到8000美元,农业占GDP比重己下降到9%,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为56.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39.9%,完全具备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客观条件。实现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6.5%”和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不仅有可能,而且应该说是有信心和把握的。特别是因为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我国后发优势明显。到那时候,今天跃然纸上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的宏伟奇迹。
作者: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 王巨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