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湘西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发展理念。此后,精准扶贫战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与丰富,已成为党和国家当前发展战略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精准扶贫理念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从理论层面来看,精准扶贫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维度的内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
精准扶贫还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贯彻。粗放扶贫,暗含着不明确,不细致的缺陷。这种不明确,不细致,囫囵吞枣式的施政,正是腐败问题滋生的温床。施政过程中,如果出现腐败问题,必将对依法治国这一重要治国方略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将对党的形象,党群关系,以及政府公信力造成巨大损害。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精准扶贫方针则具有十分重要战略高度意义。明确,细致,按规则,讲步骤,把扶贫政策落实到实处,环环相扣,层层监督,让施政透明,让政绩显著,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能够起到凝心聚力的效应,这不得不说,精准扶贫理念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又一开创性举措。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精准扶贫理念是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以及党性锻造三位一体的伟大举措。
精准扶贫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克服行政体系的形式主义弊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可或缺的突破基石。能否把政策落实到实处,能否把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这种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是精准扶贫方针的理论底色。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蕴含着人民生活切实改善的维度。因此,精准扶贫,是实际、实效、实惠,立体的实践观的再阐发,再深化。
精准扶贫政策,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辩证法强调用运动、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贫困不是永恒的,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善的。因地制宜,利用地 区优势,摆脱贫困,体现着发展的环节。精准扶贫强调,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联系和对比中,突出地区优势,正是辩证法的发展理念、主客观相结合,以主观能动性发觉客观规律性的伟大尝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生产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底。共同富裕不是施舍。相反,共同富裕是在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改革成果的普惠。精准扶贫,其瞄准地区优势和产业建设的精神,是历史唯物主义伟大人学的当代阐述。
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壮举,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当代议题。落实好发展的全面性,是关乎中华民族在21世纪改革开放新局面,经济发展新常态格局下,能否凝心聚力的关键所在。精准扶贫理念是让贫困人口不疏离,让落后地区不掉队的伟大方针,是开创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核心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