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央行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
7 月2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明确了国家各有关部门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困难方面重点组织落实好7个方面23项任务。
《通知》指出从四个方面落实好既定减税降费政策:
一是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将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今年年底。允许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至明年缴纳。对除“两高一资”外所有未按名义税率退税的出口产品全部实现足额退税。
二是落实相关收费基金减免政策。落实好今年以来出台的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相关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费等政策。
三是降低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主要针对企业实施互联网接入宽带和专线降费,并重点向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倾斜,整体上实现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 。
四是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重点排查“过头税费”等问题,严肃追责问责。部署开展全国涉企收费专项治理,严查各类涉企乱收费行为,建立完善乱收费投诉举报查处机制,加大整治力度。
《通知》指出从五个方面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一是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传导渠道。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灵活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做好3000 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和新增的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的政策衔接。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推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批量担保贷款合作,实现2020 年新增再担保业务规模4000亿元目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2020年全年对小微企业减半收取融资担保、再担保费,将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逐步降至1%以下,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担保费补贴机制。支持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降低担保费率,确保政策性农担业务担保费率不超过0.8%,政策性扶贫项目不超过0.5%。进一步提高支小支农业务占比。
三是注重发挥定向工具作用。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至明年3 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长期融资,加大对外向型企业、服务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是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工具。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行。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和“银税互动”,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发展股权融资。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探索推进用银行保函、保险等方式缴纳保证金。
五是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各地财政部门要按规定拨付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优惠贷款贴息资金,切实提高使用效率。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应当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逐步减少、取消反担保要求。鼓励银行合理让利,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
在具体支持方面,《通知》指出:
要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限制,通过修订和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 年版)》,持续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优化政府服务业务流程,适时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多证合一、多审合一、多检合一;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加快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降低政策遵从成本。
在企业用工和房租负担方面,《通知》指出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免征中小微企业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至年底,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实施援企稳岗返还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稳岗返还比例;缓解房屋租金压力,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
在企业用能用地方面,《通知》指出继续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低除高耗能行业用户外的现执行一般工商业、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到户电价5% 至年底;完善科学合理用能管理,避免和纠正“一刀切”的去煤化政策,尽可能降低非居民用气成本;合理增加供应降低用地成本,
在物流方面,《通知》指出降低物流税费成本,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鼓励5G 、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促进物流业和制造、金融、旅游、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物流运行效率,优化政务办事流程,推进通关便利化,优化大件运输跨省并联许可服务。
为抓好政策落实,国家发改委指出,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挖潜增效。支持企业通过模式创新、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提高成果转化率和附加值。鼓励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转型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加大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应用,向智能化、集约化、精细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