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至22日,应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社会学教授郝大海老师在公共管理学院210室为我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做了两场精彩的讲座,并与罗亚玲副院长就人大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与我院进行意向性合作一事进行了商谈。讲座由社会学与心理学系郑莉老师主持,系主任何明洁老师、学院的徐婷老师、沙治慧老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也参与了讲座。
4月21日,郝大海教授的讲座以“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为主题。郝大海老师先通过文献数据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中国教育机会总量的增加,特别是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大,并未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明显地缩小教育分层。随后介绍了我国教育分层的时代性特征。改革前,由于政策干预对较高社会阶层、特别是专业技术阶层教育需求的抑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育分层;改革后,中国教育分层正显现出M MI假设的诸项特征:较高阶层在高中入学阶段具有稳定的优势,同时,专业技术阶层在大学入学阶段也具有一定优势。最后,郝大海教授指出,在教育领域内实行“补偿原则”向中下阶层倾斜教育资源的发展思路也未能如人所愿,它并未改变中下阶层在较高教育阶段的不利状况。缩小教育分层状况的另一种思路在于,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缩小各社会阶层间的生活差异。
讲座结束之后,师生们从这一主题下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了提问,郝大海老师也从定量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层次以及对于这一问题的现实关怀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整个讲座过程中,郝大海教授结合自身生活经历,风趣幽默地指出要培养“社会学想象力”的方法是让自己有“现场感”。
4月22日,郝大海教授的讲座以“祛魅化与市场转型———1949年后中国大陆理性化过程的历时性分析”为主题。郝大海教授先沿着韦伯的西方理性化过程线索,然后结合中国本土经验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二次祛魅论。随后,郝大海教授通过对全国性调查数据CGSS2003的分析指出,文革的对政治领袖的绝对化所孕育出的第二次祛魅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基础。具体的讲,尽管1949年后的体制形态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个人与家庭或家族的传统联系,但在“文革”中后期父辈力求资源代际流动的努力,不仅实现了对政治领袖个人权威的“祛魅”,同时也通过市场转型实现了体制创新。最后,郝大海教授还特意地指出,在这一社会变迁过程中,女性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令他颇为忧心的是市场转型中,对于重视家庭或家族男性传承传统伦理的复归,不仅折射出家庭本位伦理与彰显个性的理性化逻辑间的矛盾,也提示人们未来仍存在着将个人与国家关系绝对化的潜在风险。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就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利地位和中国社会转型方面进行了提问,郝大海教授结合自己女儿和同事的例子睿智而又略带悲伤地指出了整个社会机制下个体的选择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