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上午,苏州大学余敏江教授应邀在我院开展了名为“环境精细化治理:必要、可能与实现”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心副主任夏志强教授主持,行政管理系史云贵教授、李强彬副教授、青杨媚老师、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李丹教授及我院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夏志强副院长致辞,代表学院师生对余敏江教授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余敏江教授现任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在《人民日报》《政治学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篇,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中国政治》等转载23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等5项,获省部级奖项3项。
此次讲座聚焦环境精细化治理的“理性-政治”逻辑,提出通过环境精细化治理的场域优化、环境精细化治理核心行动者的激励、环境精细化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全面实现环境精细化治理。首先,余敏江教授谈到了环境精细化治理的必要性,认为环境整治话语与议题的塑造、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加强以及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使得环境精细化治理势在必行,并提出目前我国环境治理存在的两大困境:环境治理惰性化、环境治理模糊化。接着,余敏江教授从环境精细化治理的可能性出发,提出国外的先进经验、国内部分城市的实践和大数据支撑与治理技术的革新为环境精细化治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最后,余敏江教授指出了环境精细化治理的实现路径:对核心行动者的激励、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环境治理合作共治的方式以及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与环境治理的互促。
在交流阶段,余敏江教授就环境合作共治、公众参与方式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指出在环境治理领域,可以学习和效仿已有的一些经验,比如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进一步激发环境治理的活力等。此次讲座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学术盛宴,引发了同学们对环境治理更深的关注和思考。最后,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此次学术讲座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