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科学研究

王浦劬 赖先进:中国公共政策扩散的模式与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学报

王浦劬 赖先进在《中国公共政策扩散的模式与机制分析》(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文中指出:公共政策扩散(Policy Diffusion)是指一种政策活动从一个地区或部门扩散到另一地区或部门,被新的公共政策主体采纳并推行的过程。

区别于政策转移(Policy Transfer)、政策学习(Policy Learning)等相近学术概念,公共政策扩散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公共政策扩散不仅包含政策转移和政策学习等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公共政策空间位移现象,也包含自发的政策自然流行传播和扩散活动。第二,公共政策扩散的路径不仅包含公共政策的单向传播,也包含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的采纳和推行。第三,公共政策扩散不仅涉及微观的公共政策过程和阶段,也涉及公共政策的整体宏观性和空间立体性。第四,公共政策扩散与政策系统内部的整体结构高度相关;而公共政策转移则主要与政策系统内机构或主体高度相关。

与技术扩散相比,公共政策扩散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通常情况下,技术扩散现象的基本原理和机制相对明确,即由于技术创新主体之间存在“位势差”,技术创新活动往往发生从高位势向低位势的转移现象。然而,公共政策扩散现象的发生机理,除了公共政策“位势差”这一基本原因以外,还有更加复杂的机理。另一方面,技术“位势差”往往具有客观性,确定技术“位势差”相对容易,而公共政策之间存在的“位势差”在认知和评价上则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互交织、迅速发展,世界进入以信息交互为主要形式的“web2.0”时代和以个人为主角的“全球化3.0”时代,公共政策信息传播和扩散活动也随之加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的成功的政策实践,往往会被迅速传播或推广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公共政策制定者,往往会受其他国家、地区或部门公共政策行为的影响,由此形成跨国家、跨地区或跨部门的公共政策扩散现象。以美国安珀警戒(AMBER Alert)系统发展历程为例,1997年,美国达拉斯地区发起美国首个安珀警戒项目,即授权执法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失踪儿童的警戒告知。在儿童保护团体的强力推动下,1999年—2005年间,美国50个州都实行了同样的安珀警戒计划;2002年—2004年间,加拿大每一个省也相继推行了安珀警戒计划;2006年,英国也启动了自己的安珀警戒计划版本——儿童救助警戒。

随着公共政策扩散活动的丰富,政策扩散逐渐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公共政策为什么会发生扩散?这类扩散是如何进行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并试图回答的重要政策问题,由此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近三十多年来,政府的公共政策活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间、地区间甚或部门间的公共政策扩散,成为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活动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政策扩散活动更趋频繁。为此,深入研究我国的政策扩散活动,分析其基本特点,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公共政策扩散的基本规律,而且可以借此逐步提炼构建基于本土的公共政策扩散理论,以此为推进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Copyright 2010-2013 http://www.scusds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楼211 邮编:610064

    电子邮箱:spasdsr@126.com 联系电话:18088366661

    蜀ICP备:12346777号-1号 技术支持:爱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