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在《国家与社会相互赋权:中国社区治理的新型路径分析》(载于《东南学术》2019年06期)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成一个"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该表述背后所蕴含的"国家-社会关系",体现了一种"国家-社会相互赋权"的转型路径。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国家-社会关系"包含"多元主义""社会法团主义""国家法团主义"和"国家主义"四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构成了"国家-社会关系"转型的不同路径。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转型路径,可以通过"社区治理"这一落脚点看到"共治共享"治理模式背后所蕴含的"国家-社会相互赋权"的特征。具体而言,当中国整个社会在生活空间、社会组合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都发生剧变时,有三种社会形态进行了相互转换和交替,即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乡土中国"转变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单位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社区中国"。这种转变过程,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协同、共治共享的过程。换言之,国家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赋能,而非此消彼长、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