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萍 | 数智赋能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何以可能
来源:第三届全球城市治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专题
时间:2025年7月27日
在6月29日-30日于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全球城市治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上,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姜晓萍教授发表题为《数智赋能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何以可能》的主旨演讲,系统阐释了数字技术驱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姜晓萍教授指出,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可及"需突破单一依赖制度的传统路径,构建制度保障起点公平、技术破解时空壁垒、价值锚定人本导向的协同框架。她强调,过度强调技术易导致"数字幻觉",忽视价值将弱化公平正义。
姜晓萍教授首先从学术层面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可及定义为,全体国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民生保障服务。然后从技术与价值两个层面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实现机制。在技术端主要通过智慧场景(如科技康养)、智能体整合(多源数据平台)、服务结构优化(如杭州未来社区)提升供给效率;在价值端以"公平-效率-包容-可持续"共识驱动多方共创,破解数字鸿沟(如适老化改造)、强化人文关怀。同时还指出需搭建技术与价值互构生成的机理图景,将数字技术的嵌入和公共价值的创造融合到居民参与、资源配置和结构调试三个过程当中,真正实现大众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与均衡可及。
最后姜晓萍教授强调,在数智化转型的既定语境下,技术与价值的互构性耦合已成为必然演进趋势。未来研究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推动技术应用与公共价值的动态互嵌,从而在公共服务领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可持续平衡——这一张力本质构成了公共治理的永恒课题。